1.使用explain语句去查看分析结果

 

其中, 
type=const表示通过索引一次就找到了; 
key=primary的话,表示使用了主键; 
type=all,表示为全表扫描; 
key=null表示没用到索引。
type=ref,因为这时认为是多个匹配行,在联合查询中,一般为REF。

2.MYSQL中的组合索引

假设表有id,key1,key2,key3,把三者形成一个组合索引,则如:

[sql] view plain copy
where key1=....   
where key1=1 and key2=2   
where key1=3 and key2=3 and key3=2   
根据最左前缀原则,这些都是可以使用索引的,如from test where key1=1 order by key3,用explain分析的话,只用到了normal_key索引,但只对where子句起作用,而后面的order by需要排序。

3.使用慢查询分析(实用)

在my.ini中: 
long_query_time=1 
log-slow-queries=d:\mysql5\logs\mysqlslow.log 
把超过1秒的记录在慢查询日志中 
可以用mysqlsla来分析之。也可以在mysqlreport中,有如 
DMS分别分析了select ,update,insert,delete,replace等所占的百分比

4.MYISAM和INNODB的锁定

myisam中,注意是表锁来的,比如在多个UPDATE操作后,再SELECT时,会发现SELECT操作被锁定了,必须等所有UPDATE操作完毕后,再能SELECT
innodb的话则不同了,用的是行锁,不存在上面问题。 

5.MYSQL的事务配置项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 
表示事务提交时立即把事务日志flush写入磁盘,同时数据和索引也更新,很费性能。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0 
事务提交时,不立即把事务日志写入磁盘,每隔1秒写一次,MySQL挂了可能会丢失事务的数据。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2 ,在整个操作系统 挂了时才可能丢数据,一般不会丢失超过1-2秒的更新。
事务提交时,立即写入磁盘文件(这里只是写入到系统内核缓冲区,但不立即刷新到磁盘,而是每隔1秒刷新到磁盘,同时更新数据和索引),
这种方案是不是性价比好一些,当然如何配置,决定于你对系统数据安全性的要求。

explain用法详解

 

前者可以得出一个表的字段结构等等,后者主要是给出相关的一些索引信息,而今天要讲述的重点是后者。 举例

 

 

 

 

第一行:id列为1,表示第一个select,select_type列的primary表示该查询为外层查询,table列被标记为,表示查询结果来自一个衍生表,其中3代表该查询衍生自第三个select查询,即id为3的select。[select d1.name......]

第二行:id为3,表示该查询的执行次序为2(4→3),是整个查询中第三个select的一部分。因查询包含在from中,所以为derived。[select id,name from t1 where other_column='']

第三行:select列表中的子查询,select_type为subquery,为整个查询中的第二个select。[select id from t3]

第四行:select_type为union,说明第四个select是union里的第二个select,最先执行。[select name,id from t2]

第五行:代表从union的临时表中读取行的阶段,table列的表示用第一个和第四个select的结果进行union操作。[两个结果union操作]

关于MySQL执行计划的局限性:

EXPLAIN不会告诉你关于触发器、存储过程的信息或用户自定义函数对查询的影响情况
EXPLAIN不考虑各种Cache
EXPLAIN不能显示MySQL在执行查询时所作的优化工作
部分统计信息是估算的,并非精确值
EXPALIN只能解释SELECT操作,其他操作要重写为SELECT后查看。

备注:

filesort是通过相应的排序算法,将取得的数据在内存中进行排序。
MySQL需要将数据在内存中进行排序,所使用的内存区域也就是我们通过sort_buffer_size 系统变量所设置的排序区。这个排序区是每个Thread 独享的,所以说可能在同一时刻在MySQL 中可能存在多个 sort buffer 内存区域。
在MySQL中filesort 的实现算法实际上是有两种:
双路排序:是首先根据相应的条件取出相应的排序字段和可以直接定位行数据的行指针信息,然后在sort buffer 中进行排序。
单路排序:是一次性取出满足条件行的所有字段,然后在sort buffer中进行排序。

在MySQL4.1版本之前只有第一种排序算法双路排序,第二种算法是从MySQL4.1开始的改进算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第一次算法中需要两次访问表数据的IO操作,将两次变成了一次,但相应也会耗用更多的sortbuffer 空间。当然,MySQL4.1开始的以后所有版本同时也支持第一种算法。

MySQL主要通过比较我们所设定的系统参数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的大小和Query 语句所取出的字段类型大小总和来判定需要使用哪一种排序算法。

如果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更大,则使用第二种优化后的算法,反之使用第一种算法。所以如果希望 ORDER BY 操作的效率尽可能的高,一定要注意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参数的设置。如果filesort过程中,由于排序缓存的大小不够大,那么就可能会导致临时表的使用。 ==max_length_for_sort_data的默认值是1024。==